凉山彝族乡村儿童养育与保护状况调研报告浏览数:761次
一、课题背景 1、缘起: 爱佑安生困境儿童救助保护项目期望通过搭建农村基层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培养农村儿童福利服务工作队伍,探索农村基层儿童福利服务标准,提供困境儿童急需的服务,从而有效解决困境儿童生存、教育、发展问题,帮助更多事实孤儿、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其他有特殊困难的儿童,重获安全稳定的生活。2017年起,爱佑安生困境儿童救助保护项目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40个村开展工作。 基于爱佑安生困境儿童救助保护项目,北京圃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拟于2017年12月-2018年4月期间委托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专家开展凉山彝族地区儿童养育现状研究。调查和分析受到人口流动影响较大地区的凉山彝族儿童在生存、受保护、发展、受教育和参与等方面权利和需求,梳理彝族传统文化习俗和政府在儿童养育方面现状、存在问题和挑战,为建立基于彝族文化特点的儿童福利和保护机制提供参考建议。 2、项目目标 系统调查和分析凉山受人口流动影响较大的乡村儿童的养育状况,重点关注儿童生存(营养、健康、心理)、教育、保护、参与和发展等方面的状况和需求;梳理彝族传统社会中的儿童养育文化与保护机制,分析评估政府在儿童养育方面采取的政策措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建立基于彝族文化特点的儿童福利和保护机制提供参考建议 3、调研团队 (1)项目负责人:侯远高,中央民族大学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执行理事; (2)调查员:7名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与社工专业研究生和1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专业研究生; (3)彝语翻译和向导: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2名乡村社工和6名西昌学院彝族大学生志愿者。 二、调查方法与过程 1、调研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收集关于凉山儿童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整理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儿童权益和儿童福利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2)社区调查与参与观察。在越西县和昭觉县选择3个外流人口最多的村,开展儿童普查和儿童分类研究, (3)问卷调查。拟定调查问卷,在上述3个村开展问卷调查,分年龄段:0-6、7-13、14-18。在普查的基础上进行抽样,完成360份调查问卷。 (4)个案研究。在上述3个村各选择5个典型家庭进行重点调查和个案分析。 (5)深度访谈。针对地方政府民政官员、本土学者、乡村教师、社区长老(德古)、家支头人、宗教人士(毕摩)、妇女骨干等关键人物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儿童状况和儿童服务的意见和建议。 2、调查地点 (1)新乡乡,位于越西县南部,北与马拖乡交界,东与五里箐乡接壤,南与喜德县毗邻,距县城20公里,属二半山区。全乡辖9个村、22个组550户2650人。海拔在1450米至3350米。全乡幅员面积87.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77亩,但可利用坡地、林地面积较广。气候冷凉。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荞子、燕麦等,是一个靠畜牧业和林业发展的乡。第一组调查地点以新乡乡H村委核心,同时辐射周边村落。 (2)铁西乡,位于越西县东部,北与乃托镇交界,东与拉普乡相连,南与尔觉乡相邻,乌金公路、成昆铁路横穿乡境内。全乡面积为24.98平方公里。下辖7个行政村,16个组;全乡总户数982户,人口4488人,海拔1500——2971之间。农作物主要以玉米、水稻、土豆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万寿菊、花椒为主。第二组的调查主要在铁西乡A村进行 (3)昭觉县日哈乡,距昭觉县城45公里,位于大凉山腹心地带之三县交界处。东南部为金阳县,西南部为布拖县,北部为美姑县。乡政府所在地乃托村海拔2600米,金沙江一级支流乌坡河由北向南贯穿。省道208往北接省道307通往昭觉县城和美姑县,往南通往金阳县。户籍人口约5000人,百分之百为彝族。本区主要经济来源为农业,生计类型为高山耕牧型,均为旱地,河谷坝子主要种植玉米,缓坡种植荞麦和土豆,一年一熟,冬季寒冷休耕。牲畜主要饲养黄牛、马、绵羊和本地黑猪。 3、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共分为七个阶段:第一阶段组织课题组,讨论修改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第二阶段进乡入村进行家庭情况普查,第三阶段为分年龄段问卷调查,第四阶段为访谈,第五阶段是统计分析,第六阶段完成分组报告,第七阶段完成总报告。 新乡组共收回家庭普查表88份,0-6岁调查问卷51份,7-12岁调查问卷62份,13-17岁问卷55份;访谈个案12个,包括7个家庭个案和对村中小学老师、大学生、儿童福利督导员、村长和县彝学会副会长的访谈。 铁西乡小组共收回家庭普查表151份,0-6岁调查问卷51份,7-12岁调查问卷49份,13-17岁问卷54份;访谈个案8个。 日哈组调查中共收回家庭普查表98份,0-6岁调查问卷52份,7-12岁调查问卷54份,13-17岁问卷50份;访谈个案13个,包括8个家庭个案和对主要家支头人、德古、毕摩的访谈。 与此同时,与县委分管领导、民政局局长和乡镇领导进行了多次访谈交流。 验收汇总返校,整理访谈资料,录入数据,分组完成营养、教育和文化3个分报告,交项目负责人完成总报告。 三、儿童基本特征 本次调研总共在凉山州越西县和昭觉县一共选取了3个纯彝族聚居行政村,普查了338户有儿童的家庭。摸清楚了一些重要信息。 1、家庭人口与子女人数都比汉族地区多。 当地家庭人均人口为5.11人。18岁以下儿童共有839人,平均每个家庭子女2,48。这与当地人口政策和观念有关系。因为是彝族自治州,农村家庭可以生育2个孩子,如果两个都是女孩,可以再生一个。 2、家庭类型复杂,破碎家庭比例达14.5%。
3、儿童类型复杂,困难儿童比例高达50%以上。
根据我们对儿童进行分类,经统计分析发现,840名儿童中,正常家庭儿童有417名;孤儿12名,事实孤儿17名;单亲家庭儿童82名,吸毒家庭儿童15名,患艾滋病等重病家庭儿童64名;服刑人员家庭儿童12名;残障家庭儿童31名,隔代抚养儿童10名,随父母外流儿童21名;残障儿童3名,患严重疾病儿童4名,外流谋生儿童8名;单亲在外打工儿童131名,双亲在外打工儿童74名。 留守儿童占22.7%;因家庭原因陷入困境的儿童占26%;自身面临各种问题的儿童4.8%。 4、基本生活缺乏充分保障的比例高达52.7%。
在840个儿童中,基本生存缺乏充分保障的儿童443入,占儿童总数的52.7%。困难表现中占比最大的是缺衣少被,占38.6%;其次是没有安全稳定的住所,占21.9%;吃不饱、患病不能及时治疗还营养不良,分别占16.5%、13.1%、9.9%。
5、父母受教育程度很低,文盲率50%,小学文化程度34%。
6、家庭主要生计来源仍以务农为主。打工收入不足以解决家庭贫困问题
四、儿童健康状况 1、大多数儿童身高和体重偏低
通过对儿童身高和体重数据的清理和整理,得到的有效样本为494个(58.81%),然后根据公式BMI=weight/hight2计算儿童的身体质量指数。另外,根据WHO的标准,把BMI< 18.5的定义为偏瘦体型,把18.5≤BMI<23.9定义为正常体型,23.9≤BMI<28定义为超重体型,28.0≤BMI<40定义为肥胖体型,来衡量儿童的胖瘦程度。经统计分析得到的结果如下表3所示:
由此可以看出:三个年龄段的儿童中偏瘦体型所占的比例都要远大于其他三种体型,尤其是0-6岁年龄段儿童的偏瘦率极高,为86.77%,其次是7-12岁儿童的偏瘦率,为80.77%。随着年龄的增长,偏瘦率在逐渐下降,但是偏瘦体型占比依旧较高。因此,应该要加强当地儿童的营养补充以改善营养不良状况。 2、 饮食结构单一,蛋白质、新鲜蔬菜及水果摄入严重不足
注:括号内为百分比。 如表4所示,当地孩子的饮食结构单一,主要以碳水化合物类食物为主,蛋白质、新鲜蔬菜及水果摄入很少,这与当地农村主要以种植马铃薯、荞麦、玉米有关。贫穷及观念的限制使得儿童监护人不会外购蛋奶、蔬菜水果以补充儿童营养,仅停留在满足儿童温饱水平。由于本次调查是在彝族年之后,农户家里有腊肉,所以孩子在这段期间的肉类摄入能满足1-2天吃一次,但是平时鸡蛋,肉类,牛奶等富含蛋白质食物的摄入量较少。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是必不可少的,国家现有营养午餐及寄宿制生活补贴计划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地孩子营养摄入的不足,但依旧无法满足生长需要。由于凉山乡村地区的经济条件,家长抚育观念,生活习惯等原因的限制,家长没有意识到膨化食品等零食对孩子身体的影响,反而让孩子得不到那些真正有营养的食物供给。 3、母乳喂养情况良好,但母亲产前产后摄入的营养就严重不足。 本研究对0-6岁儿童监护人进行调查,得知154名孩子中有140人进行母乳喂养,母乳喂养率为90.9%,说明凉山地区母乳喂养供给频率较高,而其他富含蛋白,维生素的食物的供给频率相对较低。原因可能是家庭的抚育观念不足,对0-6岁儿童添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不够。当地的母乳喂养习惯是6个月内几乎都是纯母乳喂养,6个月后才开始添加辅食,辅食主要是荞面糊糊。 另外,当地女性在怀孕和产后期间的营养也没有进行额外补充,饮食结构单一。这就造成母乳喂养的质量和数量都不能满足儿童成长发育的需要,富含蛋白质食物的摄入不够引发儿童低体重和营养不良的危险度增加。 4、当地儿童的营养水平低于世界最欠发达的地区。 儿童营养不良包括生长迟缓、低体重、消瘦,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能量和蛋白质摄入不足或消耗增多所致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世界各地均对0-5岁儿童开展了一系列营养调查。200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告,0-5岁儿童中,中度低体重儿童占25%,重度低体重儿童约占9%,生长迟缓者占31%,消瘦者占11%;经济欠发达地区有调查显示,2008年肯尼亚南部农村地区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47%、低体重率为11.9%、消瘦率为2.6%。对比本次凉山的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凉山彝族乡村儿童的营养水平甚至低于世界欠发达地区,儿童的营养状况十分不容乐观,生长迟缓率、低体重率和消瘦率仍处于高水平,营养状况亟待改善。 目前我国儿童福利,儿童保护制度尚不完善,社会工作领域也很少关注与儿童营养不良有关的内容。这表明专业社会工作在改善儿童营养状况方面存在一定的角色缺失。社会工作作为社会福利的一种递送机制,需在一定的政策法规框架内开展。政府政策及计划可以很大程度地影响食物消费和营养摄入,即可通过制定相应政策改善人群的营养,从而影响儿童的营养状况。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通过调整社会福利可降低儿童营养不良的患病率。上个世纪中越来越多的国家(美国、英国、泰国、墨西哥、肯尼亚、印度等)免费为中小学生提供营养午餐,降低了儿童营养不良及超重肥胖的发生率。 本研究还发现在三个年龄段中学龄前儿童的营养状况最差,对此提出关注“儿童早期一千天”的议题。母乳是0-6个月儿童的最好的天然食物,不论家庭的经济状况好坏及家长营养知识的限制,只要坚持纯母乳喂养至6个月,对学龄前生长发育甚至一生健康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力。凉山儿童虽然母乳喂养率高但不重视母亲的营养摄入以及辅食的营养。陈明霞等对我国年不同地区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现况调查发现,辅食添加不正确是农村地区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营养包”计划是改变儿童早期营养的有效方法,近年来我国为改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先后在广西、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份试行营养包补充计划,研究证明“营养包”能促进儿童骨骼、智力、体格的发育,能提高儿童的抵抗力,能改善儿童贫血。方志峰等的研究结果发现补充半年营养包后,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所以儿童“营养包”计划急需作为一种儿童福利投入到凉山彝族儿童的早期发展中。 五、凉山彝族乡村儿童教育状况
随着国家对凉山地区扶贫和义务教育政策的不断推进,凉山地区儿童的入学率已经显著提高。但由于贫困和教育资源的匮乏,导致失辍学现象频发,特别是初中阶段失辍学率仍然比较高。在13—17岁阶段的问卷调查中,辍学的孩子占到10.2%,没有上过学的孩子占3.6%。 经济能力不足依然是导致辍学现象发生的原因之一。虽然凉山已经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上学不用交学杂费,但是每年需要交大概几百元午餐费和五十元的意外保险费,孩子上学也是需要零花钱的。而且,当地家庭平均有3个以上孩子,3个孩子的教育开支对贫困家庭而言依然是不小的压力。随着国家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凉山地区的扶贫力度,贫困家庭经济状况有较大改善,失辍学的原因更多的是孩子的自主选择,而不是因为经济困难。首先,乡村彝族孩子的学习基础原本就很薄弱,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大部分孩子跟不上教学进度,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心理压力大,久而久之,他们自己就不愿意继续上学了。其次,当这些孩子看到同伴辍学出去打工,回来的时候挣到了钱,打扮光鲜亮丽,自己心生羡慕,也想出去打工。第三就是父母的态度,大多数家长都不会反对孩子的辍学意愿,他们觉得反正读书没什么用,既然孩子想出去打工,自己也可以减少经济负担。 调查发现,学龄失衡问题严重。调查数据显示,13—17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还在读小学的占到了42.3%。说明这些孩子入学的时间比较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居住分散,大多数村小被撤并以后,上学要到乡中心小学去读书,路途远,上学要走1-2个小时,而且道理艰险,雨雪天气多,年龄小不能应对这些困难;二是当地家庭孩子多,7-6岁的孩子既要照顾弟弟妹妹,还要放牧猪牛羊。在家庭缺乏劳动力和弟弟妹妹还需要入照顾的情况下,不可能按时入学。
2、学校教学质量极差,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及格 从我们收集到的学生考试成绩统计表来看,7-12岁学生,语文成绩及格率仅为20.7%,数学及格率44.2%;13-17岁的学生,语文和数学的及格率分别为37.6%和36.9%。班级学生平均的考试成绩都在20-30分左右。而且,各科成绩在10分以下的学生,每个班都有十来个。 更有意思的是,大多数学生和学生家长都不知道或者不记得上学期期末的考试成绩。看起来他们对学习成绩似乎都不太关心。其实是对学校教育很无奈,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期待仅仅是“希望孩子能学一点汉语,将来出去打工的时候不被骗。” 3、家庭教育与情感关怀严重缺失 调查还发现,不论是正常家庭儿童还是留守儿童以及其他脆弱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基本没有家庭教育的意识和理念。由于老一辈人大部分是文盲,他们也不能给孩子提供基本的学习辅导。而关于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甚至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在逐渐减弱,家庭的教育功能微乎其微。 其次,情感的缺失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13—17岁阶段的孩子与外出打工父母的联系频率在一周一次及以上的只占52.1%,孩子们普遍缺乏情感交流和倾诉对象,容易导致孩子们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善与人沟通以及不合群等,这对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影响极大。 4、彝族传统文化教育严重失,文化面临断层 在彝族的传统教育体系中,儿童要学习彝族的寓言故事、历史传说、格言警句、原生态音乐、农业知识、手工技能、文明礼仪等,男孩子要学会背诵家谱,女孩要学会刺绣。其中,背诵家谱对彝族社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不会背诵家谱就很难与家门和亲戚交往。但在关于是否会背诵家谱的问卷调查中,7-12岁的儿童会背的(包括会一点)仅有13%,13-17岁的仅占40%。访谈中发现,绝大多数农村孩子不会唱民歌、不会弹口弦、不会刺绣、不会说尔比尔吉(彝族成语格言),这些都说明彝族文化传承出现了严重问题。究其原因是受外来文化冲击和市场经济影响,青少年到城市谋生成为必然趋势,乡村生活所需要的彝族传统知识已经不再重要。另外,父母外出打工无法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 5、汉语能力成为学习壁垒 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彝族人内部都使用彝语进行交流。在调查组入户走访时,老一辈的村民都不懂汉语,外出打过工的年轻人可以进行简单的汉语交流但不会写,儿童在就读幼儿园后开始学习汉语,但是学校的汉语教育收效甚微。第一,孩子们的母语是彝语,学习汉语对他们来说难度太大;第二,学校里大部分是彝族孩子和彝族老师,除了上课,孩子们大部分时间都在使用彝语,放学回家后也是用彝语交流,缺乏汉语环境和持续教学。入户调查时,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与我们进行汉语交谈时还会略感困难。汉语能力低下成为了孩子们接受教育,改变意识的主要障碍,孩子的学习成绩差,升学困难;看不懂电视,不会与外来人群交谈,不能接触新的事物和思想,语言变成了无形的牢笼将孩子们禁锢在山里。 5、大多数监护入缺乏教育孩子的意识和能力 教育意识和能力的缺失主要体现:一是家长文化素质低,不能辅导孩子学习;二是不太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和行为表现;三是对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反映在家长对孩子辍学的态度上。调查数据显示,13—17岁阶段的孩子中依然在读的只有85.4%。家长们对于孩子的辍学大部分持有无所谓的态度,既不反对也不支持。他们在访谈时表示“我们一辈子也没读过书,照样活过来了。读那么多书也没什么用,只要学会点汉话,出去打工有人要,找得到路回来就够了”。 六、儿童福利与保护状况 1、各级政府实施的儿童福利政策 目前,政府在当地实施的儿童福利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寄宿制生活补贴:凡是在乡村学校寄宿制读书的学生,每人每月170元,每年按照10个月,拨付给学校用于学生伙食开支。 (2)学校免费营养午餐:贫困地区的乡村中小学,每个学生每天补助4元,每个学生每年按照180天计算,拨付给学校。 (3)农村低保:每人每个月100元。按季度发放。 (4)特殊困难儿童生活补助:特殊困难儿童是指事实孤儿,父母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履行抚养义务,暨失去父母依靠的儿童。每个特殊困难儿童每个月200元。由地方财政支付。 (5)孤儿生活补贴:双亲都去世的儿童。每月800元。由中央财政支付。 寄宿制补贴和营养午餐加起来200多元,家长每个月再缴纳几十元生活费,就可以解决学生在学校的生活问题,家长负担并不重,一般家庭都能够承受。而特困学生有其它政府补助,也能够解决生活问题。营养午餐要求每顿都要有肉,对增强贫困学生的营养有一定帮助。 农村低保、特殊困难儿童补贴和孤儿补贴是针对最贫困和最脆弱儿童的提供的基本保障。应该说这些政策对改善儿童处境取得了核心作用。但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儿童福利政策执行情况不是太好。一是救助不及时,乡村干部不能及时把新出现的困难儿童反馈给民政局,而且申请和确认拖的时间比较长,没有做到国家要求的应保尽保;二是民政局把补贴金直接发到监护人的银行卡上,其他人不知道发了多少钱,监护人是否把钱用在这个孩子身上,也缺乏监督检查。实际上这笔钱已经成为监护人全家的一笔可观的收入,不可能主要用在这个孩子身上。监护人挪用这笔资金干其它事情的情况普遍存在。导致许多享受到这些政策的儿童,其生存、教育、健康等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2、社会组织开展的儿童工作 在我们调查的三个乡都有社会组织在开展儿童救助工作。儿童乐益会在越西县实施“爱佑儿童安生”项目,在该县40个村建立“儿童之家”,为全村儿童提供课外活动场地、玩具、组织寓教于乐的活动,同时对该村残疾等脆弱儿童提供支持。因为项目刚开始不久,成效还不显著。 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在昭觉县等县,针对适龄的失依儿童开展长期综合救助,开办全寄宿制的爱心班和爱心学校。把助养与助学结合起来,不久解决了困难学生的基本生存、受教育等问题,还提供心理疏导、学习辅导、艺术教育和能力拓展等方面的支持。不仅在9年义务教育阶段陪伴儿童成长,还支持这些孩子读高中或职业学校。 目前,在凉山开展儿童工作的社会组织有上百家,大多数是做支教和助学,受益儿童上万人。但像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这样提供长期综合支持的机构不多。 3、社区对儿童的保护 彝族有非常好的保护弱势群体的文化机制,村子里面出现鳏寡孤独,家族必须承担抚养和帮扶义务。孤儿由血液关系最近的家族成员抚养,其它亲戚也要承担一定的帮扶义务。如果让他们沦为乞丐,家族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因此,彝族社会没有乞丐一直是这个民族的骄傲。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毒品、艾滋病、青少年犯罪、缺医少药等原因造成的非正常死亡和伤残现象急剧增多,大量家庭破碎,社区中出现的鳏寡孤独越来越多,传统的社会保护机制已经很难为社区里的脆弱人群提供基本保障,能够让他们饿不死,却不能满足他们对营养、安全、健康、教育、心理等方面的需求。
七、政策与策略建议 凉山彝族乡村儿童面临的问题非常严峻,现有的政策、机制和办法都不足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需要建立新的儿童保护机制并出台新的政策,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政府希望通过精准扶贫解决贫困乡村面临的各种问题。但上述分析说明,贫困不是儿童面临困境的根本原因。人民公社时期,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比现在差很多,为什么那时的儿童没有出现这么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对乡村公共投入严重不足,没有根据开放社会的特点建立新的社会保障机制,乡村公共服务没有实现均等化和专业化,等等这一切都表明,目前乡村治理水平仍然很低,相关政策措施不系统,社会保障不配套,社会服务没有实现专业化。而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办法,要从制度建设入手,从政策开发寻找突破口。 1、在政府职能部门建立一个能够统筹儿童工作的机制和网络,目前,民政局、妇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都承担有监管儿童福利和权益的职责。但责权利都不清晰,许多工作没有人做,出现问题没有办法问责。建议在州民政局下面成立一个二级局——儿童福利与权利保障局。县市民政局成立科室,乡镇配备儿童福利督导员,村配备儿童福利协理员。 2、建立困难儿童档案和数据库,实施动态管理。制定儿童情况报告、处理和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掌握和反馈区域内儿童情况的变化,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 3、制定《孤儿和特困儿童监护人管理制度》,从监护人资格认定、签订委托监护协议、定期检查评估监护人履责状况、取消监护人资格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定。 4、出台新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国内外的专业社会服务机构来凉山长期开展儿童工作,降低本土社会组织登记注册的门槛,允许直接在民政局直接登记。 5、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允许社会组织承办公立儿童福利机构和乡村学校;支持社会组织开办儿童综合救助与教育机构,并享受公办儿童福利机构和公立学校同等的政策。 6、属于政府救助范围的困难儿童,如果其监护人不能履行抚养义务,可以委托专业社会服务组织来照顾和教育,并把政府救助资金拨付给该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