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综合救助失依儿童?浏览数:5081次
——侯远高在西昌学院畅谈凉山失依儿童问题 四川在线凉山消息(记者 牟春红)3月11日晚,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邀请中央民族大学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西昌学院客座教授、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总干事侯远高先生做了一场题为《关于凉山“失依儿童”问题的分析报告》的学术讲座。侯教授就近期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的“失依儿童”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讲解,包括“失依儿童”的概念、分类、产生原因、面临困难,并重点阐述了如何对这些儿童开展长期综合救助的问题。 据了解,目前有几十家慈善公益组织在凉山开展儿童救助。但大多数机构在凉山采取的都是提供生活补助和发放救济物资的办法。包括国家对双亲孤儿实施的高额补助政策,也是想用钱解决问题。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事实上,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需求不是单靠金钱能够解决的。他们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除了基本生活保障以外,他们还需要精心的照顾、良好的教育、亲情的呵护、社会的关爱以及健康和安全保障。因此,能够保障儿童权益、减少脆弱性的办法是提供综合性的专业化的社会服务。 曾有公益组织在凉山实施过帮助抚养失依儿童家庭发展生计,以提高抚养能力的项目。包括实施发展养猪、养羊、手工刺绣项目等。这些项目都不同程度增加了家庭经济收入,对改善失依儿童的基本生活有一定作用。但仍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总干事侯远高先生告诉我们说,对于15岁以上的大龄失依儿童,联合国儿童基金和凉山彝族儿童发展中心都开展过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安置项目,效果也比较好,可以进一步推广。 “目前,我们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创办的爱心班和爱心学校,以及为了获得稳定的救助资金,而推行的‘一对一委托助养模式’ 对失依儿童实施长期综合救助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这种半集中化的开放式,以教育为核心的综合救助办法,避免了失依儿童集中管理容易造成的标签化和差异化,结合了彝族传统的以家族为纽带的儿童权益保障体系与现代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优势,为这些没有父母照顾的孩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整合了政府、慈善公益组织、媒体、企业和个人的力量,实现了多方合作共赢的公益目标。”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总干事侯远高先生说。 学术讲座上,同学们和侯远高老师展开了一系列讨论,如目前要大量分散的办爱心班已经越来越困难,因为所有小学寄宿制宿舍已经满额,不可能腾出来给爱心班孩子住宿。唯一的办法就是兴建“索玛花爱心公益学校”。在失依儿童比较多的县分别建一所爱心学校,同时,把其它县的失依儿童集中在西昌办一所爱心学校。还有就是,爱心班和爱心学校只针对学龄阶段的儿童开展综合救助,那些学龄前的失依儿童怎么办?在这些爱心学校办学前班和附属幼儿园,把3-5岁的失依儿童集中在幼儿园接受早期教育,把6岁的失依儿童集中在学前班,接受学前教育。 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总干事侯远高先生介绍,初步统计,全州只需要办10所爱心公益学校(包括附属幼儿园),每个学校达到1500-2000人规模,凉山失依儿童的问题就能够基本解决。为了让这些进入爱心学校读书的失依儿童获得长期资助,中心正在实施“索玛花计划”,发动全国一万个家庭,每个家庭一对一资助一个凉山失依儿童,与他们建立起长期的助养关系和情感联系,使每个失依儿童都能够在全国人们的呵护下,健康快乐成长。
|